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保護好長江生態環境是重慶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一直以來,我市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將保護長江母親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抓緊抓實抓好。
高位部署 統籌推進
市委、市政府科學謀劃、高位推動,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貫徹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過程、各方面,確保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強調,要“奮力書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新篇章”,將“深入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作為未來五年的11項重點舉措之一。并且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全市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會議等作出部署安排,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
各區縣和各級單位層層落實、一體貫徹,大力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長江水污染防治、長江沿線生態林建設等重點工作;各級河長多次巡河,現場調查、解決問題;公、檢、法協同發力,持續保護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成效明顯。
2022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水生生物資源量增長、物種數增多。
生態優先 共護家園
2022年5月31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收容救護中心正式啟用,長江鱘、胭脂魚等珍貴瀕危物種在長江上游有了救護場所。
此舉不是個例。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積極強化生態環境綜合管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強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切實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據了解,在生態保護方面,我市已建成66萬畝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提前完成長江禁捕退捕任務,累計整改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1424座、退出242座,清理長江干流岸線違規利用項目461個,“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取得顯著成效。
在生態修復方面,已成立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保護與治理研究中心,啟動了萬州區、云陽縣、巫山縣3個不同類型消落區生態修復試點示范項目,打造出渝北銅鑼山礦坑公園等一批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廣陽島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并在聯合國“斯德哥爾摩+50”中國利益相關方對話會議上進行了交流發言。
問題導向 加強防范
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900余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66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8%;
3100余艘重慶籍船舶全部實現“零排放”,被作為示范性經驗在長江干線安徽及以上區段推廣;
完成北碚縉云山、石柱水磨溪等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永川臨江河茨壩斷面水質提升至Ⅲ類……
一串串數據,折射出我市深入開展長江流域綜合整治的蓬勃態勢。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我市突出源頭管控、靶向治理,不斷提升長江流域重慶段綜合治理水平。
“提升綜合治理水平的同時,我們同步加強風險防范?!笔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市多次開展水環境聯合執法檢查專項行動,健全長江流域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強化跨省市聯防聯控,為全市169條河流(河段)編制了流域“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水環境風險防范能力逐漸提升。
綠色發展 爭創示范
多措并舉之下,我市綠色發展效果初顯。
目前,我市“雙碳”工作開局良好,“ 1+2+6+N”政策體系加快構建,兩江新區入圍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碳惠通”平臺成功上線并獲評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
在全國率先發布“三線一單”成果,率先研發“三線一單”智檢服務系統,首創首發“建設項目選線選址環境準入自助查詢系統”App并上線“渝快辦”,精準高效服務招商引資,保障多個重大項目順利落地;
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促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數字經濟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綠色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0%;
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
擁抱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建設新重慶。下一步,我市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 加快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速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來源:重慶日報
網絡招聘服務電話:
023-68780444
人力降本外包服務:
023-67701245